青島日報社/觀海新聞4月24日訊 進入春季施工黃金期,在海爾路-銀川路立交工程現場,四個象限區域內的建設工作正同步加速推進,機械聲隆隆作響,300余名工人全力趕工期、搶進度,管線遷改、基坑支護、調流路修建等作業全面展開,如同不斷升溫的天氣一樣,建設場面也愈發如火如荼。
與此同時,在相隔十幾公里遠的墩柱預制廠內,也同樣是一派繁忙的作業景象。24日下午,觀海新聞記者在墩柱預制廠內看到,12根高大粗壯的花瓶狀墩柱已經預制完成,依次排放,再過不久,它們將被運輸到工地現場依次進行安裝。
“海爾路-銀川路立交工程主橋在全市首次采用裝配式預制墩柱,橋梁建設也采用場外預制鋼箱梁。除了必須在現場完成的橋墩底座等施工外,其他的全部都在工廠里完成,然后運到現場拼裝,形象點說就是工廠‘造配件’,現場‘搭積木’。” 據青島市政集團第一市政公司銀海立交項目部總工李建偉介紹,整個工程總共需要預制26根高度為5.5米至6米不等的預制橋墩,目前已經完成了12根,預計五月中旬將全部完成。
記者在工廠內看到,現場如同流水線一般正在加工橋墩柱,整個過程幾乎沒有灰塵,也無需大量工人。“瞧,這是鋼筋加工區,在這里要完成鋼筋的切割等準備工作。”李建偉指著“流水線”的開端說,加工區旁邊便是兩臺鋼筋臺架,兩三位工人正在上面加工著鋼筋籠,制造出墩柱的標準形態,制造好的鋼筋籠會被運到模板拼裝臺架上,進行模板拼裝。將拼裝好的模板連同鋼筋籠一起通過翻轉臺座轉成豎直狀態后,再用龍門吊將其吊至指定預制臺座位置,豎直放置。“接下來的步驟就是用泵車向其內部澆筑混凝土,隨后進行極為重要的養護環節。” 李建偉說。
在這個“流水線”的末端整齊放置的12根橋墩中,有的被罩著透明塑料膜,內部頂端還安裝有噴淋裝置,每天定期灑水養護并防止水分的蒸發。在經過7天的精心養護后,便完成了整個預制生產流程。一個個預制完成的墩柱會被貼上標號,等待著運送到工地并安裝在指定位置。
“像搭積木一樣建立交橋,需要精細化管理。比如,每塊橋墩柱的閉合縫隙誤差必須在2毫米之內,這樣建造出來的橋梁安全系數更高、質量易保證。不僅如此,預制拼裝建造可將串聯施工變為并聯施工,縮短工期,并具有對周邊交通影響小、環境污染少、勞動力減少等優勢。” 李建偉介紹說。為了高質量完成建設任務,項目部還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,將墩柱預制和吊裝的工藝作為科研課題進行研究,現場進行試驗驗證,進而優化施工工藝。據悉,預計首個預制墩柱將于六月入場進行拼裝。
備受大眾關注的海爾路-銀川路立交工程是東岸城區“三縱五橫”快速路網東端銜接節點,是兩條快速路相交的轉換樞紐,同時也是嶗山金家嶺金融新區對外出行主要通道,交通地位極其重要。由于靠近青大附院東院,一直以來該路口的交通壓力較大。我市結合區域實際及整體規劃和發展需求,經過充分論證,最終制定了在節點規劃設計“兩層苜蓿葉立交”的基礎設施建設方案。
與此同時,還創新性采用立交區四個地下空間一體化建設地下交通中心,以“象限圖”形式分布的4個新建停車場,將實現互聯互通,構建“井”字形地下單向車行環路。停車場將與青大附院東院區的地下空間和地鐵5號線無縫銜接,建成后將形成集地下環路、公共停車、地下人行及公共服務系統一體化的交通中心,不僅能緩解市區周邊停車難問題,同時也將實現快速路網連接,減輕行車擁堵,提高交通品質,助力周邊區域經濟快速發展。(青島日報/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)
上一篇:
【青島日報社/觀海新
下一篇:
【青島晚報】青島地鐵